破发潮频起,北交所发行底价制度惹争议,以询价为主的定价机制正呼之欲出

来源:财联社

近期来看,潮频出市场对北交所的起北关注较以往更加集中,争议较为突出的交所价为机制便是底价发行制度问题。有业内人士建议,发行北交所应该取消发行底价制度。底价定

为何有此争议,制度主的正呼要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惹争北交所公开发行设置底价制度,议询新股调整发行底价到每股净资产水平,潮频出主要是起北为了增大新股发行询价的空间,令市场化博弈更加充分,交所价为机制从而完善北交所新股的发行估值定价机制。但在具体操作中,底价定企业发行价格往往围绕发行底价确定,制度主的正呼形成“底价即市价”的惹争心理暗示,影响到市场化询价功能的发挥。

北交所底价制度是否需要做出调整?有多位业界人士近日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他们建议北交所应取消发行底价制度,并提高询价方式发行的比例,确立以询价为主的定价机制,更符合市场变化。

有市场人士坦言,“当初建立发行底价制度的初心,是因为北交所的IPO存在一定的老股流通盘,监管部门要求企业披露发行底价,是为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如果发行定价普遍下调到每股净资产的话,就不如取消底价制度,与沪深市场同步。”

底价发行正发生哪些变化?

与其他交易所相比,底价制度是北交所独有的发行环节的制度之一,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平衡不同阶段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避免拟上市企业会在创新层时期投机炒作。

2022年新上市公司大部分采用了直接定价发行方式,且定价基本为发行底价,形成“底价即市价”的心理暗示,造成市场的一致性预期。业界人士看来,因为从披露发行底价到企业通过审核、过会、注册等环节再到发行之间存在时间差,这期间会受到市场、行业、舆情、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反而降低了发行底价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

在发行底价作用减弱的情况下,2022年到2023年初,有多家企业将发行底价下调到每股净资产,削弱底价对发行定价的指导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已有安达科技、峆一药业、、海达尔、东和新材、花溪科技、一致魔芋、民士达、科志股份、驰诚股份、凯大催化、润普食品、舜宇精工、、巨能股份和创科技等16家公司降低了发行底价。其中,青岛积成、欧福蛋业、、百甲科技、、利尔达、新赣江等把发行底价下调到每股净资产。

上述行为在投行人士看来也是为了抵御破发潮的影响。Wind数据显示,12月发行的32只新股中,28只出现了首日破发的情形,破发率超过85%。

另有市场人士指出,上述行为也与北交所新股发行提速有关,市场难以适应。2022年北交所共有83家企业新发上市,进入12月,新股IPO发行则是开启加速度模式,32只新股发行,一改往日个位数上市的情况,增加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底价降低至每股净资产水平动机多元

有市场人士认为,企业下调发行底价到每股净资产也并非要以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发行。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有向投资者让利的动机,二是有降低发行底价对市场影响的预期。

比如,保丽洁经过三次下调,将发行底价定在5.79元/股,这也是2021年年报的每股净资产价格,但最终发行定价为7.95元/股,并没有采用发行底价。三次调整的发行底分别为16元/股、13元/股、10.01元/股,均高于最终的发行价格,属于向投资者让利发行。

之前采用询价发行的,在发行前将发行底价从7.80元/股下调到了4.7元/股,接近其2022年三季报的每股净资产3.94元/股。这就降低了发行底价对市场的影响,扩大了询价的范围,最终该股以5.66元/股发行。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向财联社记者总结了上述情况发生的成因:

首先是之前在新三板市场交易时,由于交易不充分不活跃,二级市场的高价诱导了公司过于自信,导致底价高;

休闲
上一篇:易会满: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重点把握好五方面原则 上市公司要“练好内功” 投资机构要有独立专业判断
下一篇:象棋AI机器人了解一下:让你从轻松取胜到“耻辱”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