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长6.49%!长三角一体化指数创三年最大增幅
今年指数新增了“数字生态”与“绿水青山”两项二级指标
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GDP的同比体化24.1%、城市互投总金额超过2700亿元、增长指数最大增幅门诊费用直接异地结算惠及近千万人次……11月7日发布的长角创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92.56点,同比体化同比增长6.49%,增长指数最大增幅实现近三年最大增幅。长角创年
去年11月,同比体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发布首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增长指数最大增幅从产业融合、长角创年设施联通、同比体化生态共保、增长指数最大增幅民生服务和协同开放五大维度入手铸造了一把“数字标尺”。长角创年在前期的同比体化基础上,今年指数新增了“数字生态”与“绿水青山”两项二级指标,增长指数最大增幅进一步提升指数的长角创年内涵与准确性。
“全国过万亿元GDP的城市一共23个,长三角有8个,占比达到1/3以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综合来看,无论是区域GDP、工业增加值、高铁营业里程等总量指标,还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寿命等平均指标,长三角均属于全国“第一梯队”,是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指数结果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协同发力,2021年6.49%的指数增幅较上一年的2.80%显著扩大,当前指数水平已达到2012年的1.69倍,十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03%。
具体从分项指标看,五项一级指标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设施联通分指数年均复合增速高达8.04%,成为拉动总指数增长的强力因素;产业融合分指数绝对值最高,达到222.49点,构成了一体化的内生动力;生态共保分指数和民生服务分指数基本伴随总指数同步增长,反映出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社会大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报告分析,疫情对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影响较大,货物流转、投资交易、产业合作等方面更具韧性。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跨城通勤、商务往来、异地休闲的规模同比分别下降4.5%、11.6%、21.0%,航空、港口、铁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0%、5%、5%,技术合同交易额从1.1万亿元增至1.63万亿元,制造业的新增分支数量较同期上涨73%。
就今年指数新增的“数字生态”“绿水青山”两项指标来看,长三角是全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评价结果显示,长三角数字生态表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位列全国城市前十,这些城市在数字基础、数字能力、数字应用三方面均无短板,表现出强劲的数字创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应。
张忠伟表示,目前示范区正在积极建设智慧大脑,并将其作为制度创新的数字底座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大脑一期已经正式运行,我们现在在做业务流程测试。项目将支撑跨域的项目审批和规划统筹,这需要加强技术引领,同时通过项目建设会产生一系列跨区域的制度创新。”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智慧大脑,着眼构建面向跨域应用的智慧化场景,探索构建跨省域数据共享新机制。未来,2.0版的智慧大脑还将进一步让数据赋能。
除了在宏观层面量化分析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数报告还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在城市层面横向评估各地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状态和能级。结果显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七大核心城市一体化水平领跑。从2020年以来的增量看,七大核心城市集聚了长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是区域链接水平与一体化联系最高的地区。
(责任编辑:热点)
- 关键节点出现!多家国有大行与头部房企密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上千亿
- 尹锡悦“搬新家”在即,韩媒采访新官邸周边居民,有人担忧有人欢迎
- 麦格理:维持比亚迪电子跑赢大市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24.2港元
-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 做实做细稳经济和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助力广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 两名高管被列入“黑名单”私募上海民享因失联被强制注销 重罚之下行业严监管成共识
- 全球债券市场离熊市仅一步之遥,机构:美国杠杆贷款面临高风险
- 哈尔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最高补贴1000万元
- 商务部:中国电商取得多个世界第一
- 险资斥资超百亿元投资公募REITs 期待提升项目发行和扩募节奏
- 大搞金融腐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王滨被双开
-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下降41.89% 不良率升至2.95%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信息师王继业:数据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 中美高层会谈密集展开,经贸国防成为焦点
- 巴总理感谢中方提供抗洪救灾援助,外交部:患难见真情,烈火炼真金